大儉
基本解釋
荒歉。 明 宋濂 《進賢朱府君碣》:“ 天歷 己巳大儉,民有菜色。” 明 宋濂 《處州邱氏孟貞墓銘》:“ 至正 丙申歲大儉,斗米或至錢千,道殣相望。”
成語(Idiom):大儉
發音(Pronunciation):dà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非常節儉,極為節約的生活方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儉是中國的一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大”和“儉”。大儉的意思是非常節儉,指極為節約的生活方式。這個成語強調了節儉的重要性,提倡人們在生活中節約資源、精打細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儉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節儉,過著簡樸的生活。它可以用于表揚一個人的節約意識和生活習慣,也可以用來勸告他人要節約資源,珍惜物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儉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叫做張翰的官員,他非常節儉,過著簡樸的生活。他不事奢華,不浪費資源,因此被人們稱為“大儉張翰”。后來,人們就用“大儉”來形容非常節儉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非常,強調的程度很高,“儉”則表示節儉、節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過著大儉的生活,從來不亂花錢。
2. 她家境雖富裕,但一直過著大儉的生活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張翰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張翰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不事奢華,就能夠記住大儉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節儉相關的成語,如“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等,以豐富對節儉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要學習大儉,不浪費食物。
2. 小學生:我們應該大儉過日子,不亂花爸爸媽媽的錢。
3. 中學生:大儉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4. 大學生:大儉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