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斷無此理
發音(Pronunciation):duàn wú cǐ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這樣的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某種言行或事情毫無道理,完全沒有根據或依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諷刺、批評或回答別人的荒謬言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斷無此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當時,王莽篡位稱帝,他的統治政策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有一次,有人上書告發王莽,指責他的政策不合理,沒有根據。王莽看了信后,非常生氣,當即回信說:“斷無此理!”意思是說對方的指責完全沒有道理。后來,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用來形容某種言行毫無道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斷無(沒有)+ 此(這樣的)+ 理(道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解釋太荒謬了,斷無此理。
2. 你這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斷無此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斷無此理”拆分成三個部分記憶,斷無表示沒有,此表示這樣的,理表示道理。可以將每個部分與對應的含義進行聯想,然后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言之鑿鑿”、“無稽之談”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言行毫無根據或道理。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說他沒有偷我的鉛筆,但是斷無此理,因為我親眼看到他拿走了。
2. 初中生:老師批評了他的作文,他卻辯解說自己的寫作水平很高,這完全斷無此理。
3. 高中生:政府的一些政策完全沒有根據,聽起來就像是斷無此理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