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舉
基本解釋
◎ 義舉 yìjǔ
[magnanimous act undertaken for the public good] 為了公眾利益從事顯示崇高和大無畏精神的行動;疏財仗義的行為
英文翻譯
1.a magnanimous act undertaken for the public good; chivalrous deed
詳細解釋
(1).舉義起事。 南朝 梁 沉約 《酬荊雍義士詔》:“昔義舉之初,人懷自竭,輸賦罄產,同致厥誠。”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且前時未逢真圣主首出,無所依歸,爾等又不能共創義舉,自不能捨妖他適。”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武漢革命團體文學社之歷史》:“仍以 蔣翊武 為總司令,發佈命令,為死里求生計,而十九日之義舉成矣。”
(2).正義的舉動。 明 高啟 《詠荊軻》:“刼盟非義舉, 曹沬 已可羞。”《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寡人本迫于王命,從君討罪,若利其土地,非義舉也。”
(3).指疏財仗義的行為。《二刻拍案驚奇》卷七:“你還不知此女為總干 祝使君 表妹。日前在此相遇,已託下官脫了樂籍。俟 成都 歸來,替他擇婿。下官見此義舉,原愿以二十萬錢助嫁。”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你家主是何等之人,為何有此義舉?”
義舉(yì jǔ)
發音:yì jǔ
基本含義:指出于道義或良心而行的行為,表示做出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善舉。
詳細解釋:義舉是指出于道義或良心而行的行為,是一種善良、正直、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它強調了人們應該秉持良好的道德價值觀,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義舉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追求。
使用場景:義舉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比如幫助他人、關心弱勢群體、捐贈慈善機構等。無論是在家庭、學校、工作場所還是社會活動中,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善良的心,行善積德,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義舉。
故事起源:義舉這個詞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鹿鳴》:“鹿鳴于林,鳴聲哀婉;義士所在,心之憂矣。”這里的“義士”指的是行善的人,而“心之憂”則表示他們對社會的憂慮。這個詞語后來逐漸演變為“義舉”,成為表達善行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義舉是一個雙音節的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義”表示道義、正義的含義,“舉”表示行動、舉動的意思。
例句:
1. 他經常在街上撿垃圾,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義舉。
2. 在這次災難中,許多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展現了人間大愛的義舉。
記憶技巧:記憶義舉的方法可以是聯想法。可以將義舉與“善良”、“正直”、“助人為樂”等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義舉的含義和精神追求。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道德倫理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相關的書籍和文獻,了解更多關于道德、義理和善行的知識,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都會幫助同學們整理書包,這是一種義舉。
2. 初中生:我參加了學校的志愿者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這是一次有意義的義舉。
3. 高中生: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發起了一場募捐活動,為貧困地區的學生捐贈圖書,這是一項積極的義舉。
4. 大學生:我參加了社區義工組織,每個周末都會去陪伴孤寡老人,為他們提供關懷和幫助,這是一種有意義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