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大夫
基本解釋
官名。太子東宮司門之官。《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太常遣 錯 受《尚書》 伏生 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説。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通典·職官十二》:“宮門郎, 秦 有太子門大夫。 漢 因之,員二人,職比郎將。 魏 因之。 晉 太子門大夫,準公車令,掌通牋表及宮門禁防。 宋 因之。 梁 代視謁者、僕射。 陳 因之。 北齊 謂之門大夫坊,并統(tǒng)伶官。 隋煬帝 改門大夫為宮門監(jiān)。 大唐 初為宮門大夫。今門宮局有監(jiān)郎二人,丞二人,郎掌東宮殿門管鑰及啟閉之事,丞貳之。”
成語(Idiom):門大夫(mén dà fū)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én dà f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專門負責辦理各種手續(xù)的人員,也用來形容辦事效率高、辦事能力強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門大夫是由“門”和“大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在古代,大夫是指負責治療疾病的醫(yī)生,而門則是指門戶、門庭。門大夫的意思是指負責門戶事務的人員,如門房、門衛(wèi)等。由于門大夫的工作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必須具備高效率和強大的辦事能力。因此,門大夫也常用來形容辦事效率高、辦事能力強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門大夫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辦理各種事務時非常高效、能力強。例如,你可以說某個人是一個“門大夫”,意思是他非常擅長處理各種事務,辦事效率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門大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楊慎的《楊氏小史》中。據(jù)說,明代皇帝朱元璋曾經(jīng)在南京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接待百姓來朝的機構,這個機構被稱為“門大夫”。門大夫的職責是接待百姓,代表皇帝處理各種事務。由于門大夫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他們必須具備高效率和強大的辦事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門”和“大夫”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我們公司的門大夫,辦事非常高效。
2. 這家醫(yī)院的門大夫非常熟練,不用排隊就能看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門大夫”這個成語與“門衛(wèi)”聯(lián)系起來,想象門衛(wèi)在門前忙碌接待各種人員,處理各種事務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辦事能力、效率相關的成語,如“出類拔萃”、“如魚得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是家里的門大夫,她每天都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2. 初中生:老師是我們班級的門大夫,她總是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回答我們的問題。
3. 高中生:我爸爸是公司的門大夫,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每天都能處理大量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