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戎
基本解釋
古族名。即 山戎 。 春秋 時分布在今 河北 、 山西 北部。《春秋·隱公十年》:“夏, 齊侯 、 許男 伐 北戎 。” 杜預 注:“ 北戎 , 山戎 。”《史記·鄭世家》:“ 北戎 伐 齊 , 齊 使求救, 鄭 遣 太子忽 將兵救 齊 。”《后漢書·西羌傳序》:“后二年, 晉 人敗 北戎 于 汾 隰 。”《后漢書·西羌傳序》:“至 周貞王 八年…… 趙 亦滅 代戎 ,即 北戎 也。”
成語(Idiom):北戎(běi róng)
發音(Pronunciation):běi r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北方的蠻夷,泛指北方的敵人或異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北戎是一個古代的詞語,原指北方的蠻夷部落,后來泛指北方的敵人或異族。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國人對北方敵人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北方的敵人或異族。可以用來描述國際關系中的敵對方,或者用來形容某個地區的外來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北戎一詞最早見于《詩經》中的《商頌·殷武》:“維殷之孝子,惟允執事。王曰式武,靡不胥然。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這里的北戎指的是北方的蠻夷部落。后來,北戎逐漸成為泛指北方的敵人或異族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北部一直受到北戎的威脅。
2. 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北戎的侵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北戎想象成北方的敵人,在記憶時可以聯想到北方有一群來自北戎的敵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了解北方蠻夷部落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戰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北戎是古代中國的敵人。
初中生:我們學習歷史時講到了北戎的入侵。
高中生:北戎是中國古代的異族,對中國的統一產生了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