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ēi chú wǎn liáng ㄈㄟ ㄔㄨˊ ㄨㄢˇ ㄌㄧㄤˊ飛芻挽糧(飛芻輓糧)
同“ 飛芻輓粟 ”。 《明史·伍文定傳》:“而 文定 決意進兵,一無顧惜。飛芻輓糧,縻數十萬。”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飛芻挽糧
成語(Idiom):飛芻挽糧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chú wǎn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迅速地將散亂的飼料拾起來,以解決急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芻挽糧出自《左傳·宣公十四年》:“飛芻挽糧,猶未及饑也。”芻,即飼料,指牛馬吃的草料。飛芻,即快速地將飼料拾起來,挽糧,即攜帶糧食。成語的意思是迅速采集飼料,以解決緊急需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迅速行動,解決緊急問題的情境。也可以用來形容在困難時刻,能夠迅速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齊國國君宣公因為國內發生了大旱,導致糧食短缺,人民饑餓。宣公得知情況后,立即下令將散落在地上的飼料迅速拾起來,以解決急需。這個故事傳承下來,形成了成語飛芻挽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飛芻挽糧是一個動賓短語,由“飛芻”和“挽糧”兩個部分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緊急情況下,他飛芻挽糧,爭分奪秒地解決了問題。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飛芻挽糧的人一樣,迅速采取行動,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飛芻挽糧與快速行動、解決緊急問題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動迅速、解決問題相關的成語,如“迅雷不及掩耳”、“及時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發現有同學忘帶書包,飛芻挽糧地借給他。
2. 初中生(13-15歲):考試前一天才發現自己還有一本書沒看,他飛芻挽糧地通宵趕完了。
3. 高中生(16-18歲):班里突然有同學生病請假,他飛芻挽糧地代替他完成了課堂報告。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緊急情況下,他飛芻挽糧地調整了項目計劃,保證按時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