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猋
成語(Idiom):浮猋(fú péng)
發音(Pronunciation):fú p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表面光鮮,內心卻虛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浮猋是由“浮”和“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浮”表示浮躁、虛浮,指表面光鮮、虛假,不扎實;“猋”表示飛速奔馳,形容人的行動快速。浮猋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表面光鮮,內心卻虛浮,沒有真實的內涵和實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浮猋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外表看起來很厲害、很有能力,但實際上缺乏真正扎實實力的人。比如,一個虛有其表的領導,只注重表面形象,而忽視了內在的素質和能力,就可以用浮猋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浮猋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后漢書·楊震傳》。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勸告劉備不要過多追求虛名,而應該注重實際行動和才干。他說:“虛名浮猋,不足輕重。”這句話后來被人們引申為“浮猋”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浮猋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詞之間沒有明顯的修飾關系,表示兩個特征并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看起來很有能力,但實際上只是個浮猋的人,沒有真正的才干。
2. 這個公司的領導只注重表面形象,不注重實際業績,真是太浮猋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浮猋與虛假的浮躁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表面光鮮,但內心卻空洞虛浮的形象,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虛假、表面功夫相關的成語,如“浮光掠影”、“浮于表面”等,進一步擴展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他那個新同學看起來很厲害,但我覺得他可能是個浮猋的人。
2. 初中生(11-14歲):有些明星只注重外表,沒有真正的才藝,就是浮猋。
3. 高中生(15-18歲):社交媒體上的一些網紅只是靠虛假的形象吸引粉絲,他們是典型的浮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