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歷
基本解釋
指古代《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三統歷》七種歷法。《晉書·律歷志中》:“ 董巴 議曰:‘昔 伏羲 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 黃帝 因之,初作《調歷》。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歷。’” 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二》:“以超辰之法,穮不顯之年月,定歲名之所在,逸於后之布七歷以求之者。”
成語(Idiom):七歷
發音(Pronunciation):q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經歷了七次失敗或困難之后,終于取得了成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七歷”由“七”和“歷”兩個字組成。其中,“七”表示次數的多少,表示多次;“歷”表示經歷。整個成語表示一個人經歷了七次失敗或困難之后,終于取得了成功。它強調了堅持不懈、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失敗或困難,最終成功的情況。可以用來激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不放棄,堅持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七歷”最早出現在明代徐渭的《破幽夢書》,其中描寫了一個人在經歷了七次失敗后最終成功的故事。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七歷”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歷的結構是“數字(七)+ 動詞(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七次失敗,他終于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
2. 這個項目經歷了七次的改進和調整,終于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七歷”與“七次歷練”相聯想,通過多次經歷失敗或困難,最終取得成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相關的成語,如“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經過七次練習,終于學會了騎自行車。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經歷了七次失敗,但最終取得了冠軍。
3. 高中生:通過七次的努力備考,她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