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應
成語(Idiom):昭應
發音(Pronunciation):zhāo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昭應指明顯地回應或響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昭應源自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故事。故事中,漢朝初年,項羽將軍面對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下令朝陽旗一升起,士兵們就要集結出擊,朝陽旗一降下,士兵們就要停止行動。這個命令明確而響亮,士兵們都能明顯地回應和遵守。后來,人們用“昭應”來形容明確回應或響應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昭應可以用于形容回應迅速、明確的場景。例如,當領導下達任務時,員工能夠迅速昭應并開始工作;當朋友請求幫助時,我們能夠明顯地昭應并提供支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昭應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具體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昭應由兩個漢字組成,前一個字是“昭”(zhāo),意為明顯;后一個字是“應”(yīng),意為回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下達任務后,他立刻昭應并開始行動。
2. 在緊急情況下,大家都能夠迅速昭應并采取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昭陽”音近的方式來記憶“昭應”。昭陽是一個古代的旗幟,而昭應這個成語的故事中也涉及到了旗幟的使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以及其他與軍事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誰能夠昭應并舉手回答問題?”小明迅速舉起了手。
2. 初中生:在緊急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夠迅速昭應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3. 高中生:當領導下達任務時,我們要能夠明顯地昭應并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