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衆
成語(Idiom):舉眾(jǔ zhòng)
發音(Pronunciation):jǔ zh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舉起眾人的力量,形容一個人的力量或影響力能夠帶動眾人的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舉眾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的一段記載。當時,齊國大夫季孫氏因為與齊僖公的爭議而被放逐。他在外流浪時,遇到了一個叫做石碏的人。石碏是個聰明能干的人,他勸說季孫氏說:“當你能夠帶動眾人的力量時,就能夠重新回到齊國。” 季孫氏聽了他的話,努力發展自己的實力,最終成功地帶領眾人推翻了齊僖公,重新回到了齊國。這個故事成為了“舉眾”的來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1. 形容一個人的力量或影響力能夠帶動眾人的行動。
2. 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能夠激發他人的積極性和行動力。
3. 形容一個人的才能或智慧能夠引導他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領導能力很強,總能夠舉眾所用。
2. 這位演講者的演講非常激動人心,舉眾而起。
3. 他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領袖,能夠舉眾引導大家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舉眾”這個成語與一個人舉起眾人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帶眾”、“率眾”等。
2. 學習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了解他們是如何通過舉眾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的。
3.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記錄身邊的舉眾的例子,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話很有說服力,舉眾而起大家都聽從了她的安排。
2. 初中生:班長是個能夠舉眾的領導者,大家都很愿意跟隨他的指揮。
3. 高中生:這位校長是個能夠舉眾引導學校發展的人,他的決策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會主席,我希望能夠舉眾的力量改善學校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