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應
基本解釋
(1).猶不須。 宋 王安石 《評定試卷》詩:“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 宋 陸游 《遣興》詩:“老去可憐風味在,未應山海混漁樵。”
(2).猶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園吟》:“ 東山 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宋 張綱 《臨江仙》詞:“年方強仕未應遲。高風輕借便,一鶚看橫飛。”
(3).猶不曾。 唐 李白 《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唐 王維 《聽宮鶯》詩:“游子未應返,為此始思鄉。” 宋 蔡伸 《念奴嬌》詞:“云浪鱗鱗,蘭舟泛泛,共載一輪月。五湖當日,未應此段奇絶。”
(4).不應當。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四:“晨興步庭除,足弱幾不持;論年未應爾,胡為遽如斯?”
成語(Idiom):未應(wèi yìng)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y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回應,沒有應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未應指的是沒有回答或者沒有應答。表示對于請求、提問等沒有作出回應或者答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對方沒有回答或者答復自己的問題,也可以用于形容自己沒有回答或者答復對方的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未應這個成語的起源源自于《漢書·律歷志》中的記載。據說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學者,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但是沒有人回答。孔子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寫了一個字“未”在紙上,表示沒有回答。后來,這個字被用來形容沒有回答或者應答的情況,逐漸演變成了成語“未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未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未”是表示“沒有”的意思,“應”是表示“回答”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但是我未應。
2. 我向他提出了一個請求,可是他未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未應”分解成兩個字來記憶,其中“未”可以聯想到“沒有”,“應”可以聯想到“回答”。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回答、應答相關的成語,例如“無聲無息”、“不置可否”等,以豐富對漢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但是我未應。
2. 初中生:我向朋友提出了一個建議,但是他未應。
3. 高中生:面試官問了我一個問題,但是我未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