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解
基本解釋
唐 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發(fā)送入試,稱為解。解,解送,發(fā)送。故科舉時中鄉(xiāng)榜者稱發(fā)解,不中者稱落解或失解。 宋 蘇軾 《答李昭玘書》:“ 子敏 雖失解,乃得久處左右。” 明 文徵明 《祭陳以可文》:“方君病革之時,正我失解之日。”
成語(Idiom):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原本失去的東西,在別的地方得到了。形容人在一時失利后,后來得到更大的成功或回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小雅·東隅》:“失我東隅,朝日兮,樽酒兮舁余。”其中,“失我東隅”意為失去了我在東隅的東西。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指原本失去的東西,在別的地方得到了。比喻人在一時失利后,后來得到更大的成功或回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在一時失利后,后來得到更大的成功或回報的情況。可以用來鼓勵他人不要氣餒,堅持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賢臣。他曾經因為一時失策,被齊王廢黜。孟嘗君失去了自己在齊國的地位和權力。然而,他并沒有放棄,而是離開齊國,到了秦國。在秦國,孟嘗君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并成為了秦國的重要官員。最終,秦國滅亡后,孟嘗君返回齊國,成為了齊國的國君。這個故事就是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故事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失之東隅”和“收之桑榆”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失之東隅”表示失去了東西,而“收之桑榆”表示在別的地方得到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一時失去了工作,但是后來在別的公司找到了更好的職位,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 別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也許你會在別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成功,記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孟嘗君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一時失利后,離開原來的地方,到了別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成功,就像孟嘗君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孟嘗君的故事,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失之交臂”。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沒能在班級比賽中獲勝,但是我后來參加了市級比賽并獲得了冠軍,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 初中生:雖然我在期末考試中沒能考好,但是我后來通過努力提高了成績,進入了理想的高中,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3. 高中生:雖然我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但是我后來在其他大學找到了更好的專業(y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