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民
成語(Idiom):異民
發音(Pronunciation):yì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與自己民族、國家或文化不同的人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異民是由“異”和“民”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異指不同,民指人民。異民形容與自己不同的人民,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異民一詞常用于描述與自己不同的外國人或外來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流、國際合作或國際交往的場合中,可以使用異民來表達與自己不同的人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異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當時,齊國的大夫荀息對孔子說:“古者,異民有異禮,如今則同之。”這句話意味著古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禮儀習俗,而現在各民族之間的禮儀習俗趨于一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異民的文化非常感興趣。
2. 在國際交流中,我們應該尊重異民的風俗習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異民這個成語與“異國”或“異域”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了異民這個成語后,可以進一步了解不同民族、國家或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方式,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國際學校的同學都是異民,我們一起學習不同的文化。
2. 初中生(13-15歲):我希望有機會去異國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3. 高中生(16-18歲):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我結識了很多來自異民的朋友。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計劃參加一個志愿者項目,去幫助異民地區的人民改善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