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榜
成語(Idiom):明通榜 (míng tōng bǎng)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tōng b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明通榜是指明理得道的榜樣和楷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明通榜是由“明”、“通”、“榜”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明”表示明亮、清楚,引申為明理、明智;“通”表示通達、通曉,引申為得道;“榜”表示榜樣、楷模。因此,“明通榜”指的是明理得道的榜樣和楷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思路清晰、見解深刻,是他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也可以用于形容一本書、一篇文章等內容明晰、通達,給人以啟發和指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明通榜最早出自《史記·韓非子列傳》:“明通榜者,韓子之所立也。”據傳,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齊國擔任宰相期間,曾經制定了一份名為“明通榜”的榜樣,用來表彰那些有才智、明理得道的人。這份榜樣成為了后人學習的標桿,因此“明通榜”一詞也就流傳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結構,其中“明通”為形容詞短語作主語,表示榜樣的特征;“榜”為賓語,表示榜樣的具體形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思維清晰、見解獨到,是我們學習的明通榜。
2. 這本書的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是一本明通榜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明通榜”理解為“明理得道的榜樣”,通過聯想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明亮的榜單上寫著通達的道理,人們都爭相學習這個榜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有關古代榜樣的成語,如“賢良淑德”、“忠孝節義”等,了解這些成語的起源和用法,可以幫助提升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欣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明通榜,我們要向她學習。
2. 初中生:父母是我們的明通榜,他們的言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3. 高中生:優秀的人物傳記是我們的明通榜,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 大學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我們的明通榜,可以引領我們在學術領域取得突破。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