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蓬
基本解釋
(1).指枯后根斷遇風飛旋的蓬草。《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商君書·禁使》:“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三五:“游子如飛蓬,佳人曠千里。”
(2).比喻輕微的事物。《管子·形勢》:“飛蓬之問,不在所賓。” 許維遹 案:“飛蓬,言其輕微也。‘問’應作‘間’,‘間’與‘諫’通。諫而不聽者謂之輕微之諫。”
(3).比喻蓬亂的頭發。 晉 左思 《白發賦》:“髮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顏,今從飛蓬。” 明 陸采 《明珠記·會內》:“孤身何幸脫樊籠,兩鬢飛蓬,半世漂蓬。” 清 唐孫華 《夏重談金陵舊事》詩:“復有故宮妃,飛蓬亂雙髲。”
(4).比喻行蹤飄泊不定。《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嗟飛蓬之日永,恨流梗之無還。” 唐 李白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英文翻譯
1.{植} bitter fleabane; robin's plantain; pride-weed
成語(Idiom):飛蓬(fēi péng)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p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行走無定所,四處漂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蓬是指風吹動的蓬草籽,隨風飄散無定所,沒有固定的根基和歸屬。引申為形容人沒有固定的居所,四處漂泊,沒有安身之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沒有穩定的生活或工作狀態,經常在不同地方流浪、漂泊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飛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民間傳說。相傳有一位名叫李逍遙的人,他不愿受到束縛,喜歡四處游歷,不停地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常常在山野間看到風吹動的蓬草籽,它們隨風飄散,沒有固定的根基和歸屬。李逍遙就用“飛蓬”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他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飛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沒有固定的居所,一直過著飛蓬般的生活。
2.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社會,很多人都過著飛蓬般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是一株蓬草,隨風飄散,沒有固定的根基和歸屬,就像飛蓬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飛蓬相關的成語,如“飄蓬斷夢”、“飄蓬無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旅行,像飛蓬一樣四處飄蕩。
2. 初中生: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過著飛蓬般的生活。
3. 高中生:大學之后,我想過一種飛蓬般的生活,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文化。
4. 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很多人都會過著飛蓬般的生活,不斷尋找機會。
5. 成年人:他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一直過著飛蓬般的生活,沒有安定下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