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食不果腹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bù guǒ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吃了東西但仍然感到饑餓,形容吃的東西不夠填飽肚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由“食”、“不”、“果”、“腹”四個字組成。其中,“食”指吃東西,“不”表示否定,“果”指果實,“腹”指肚子。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吃了東西但仍然感到饑餓,形容吃的東西不夠填飽肚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吃了一些食物,但仍然感到饑餓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得不到滿足,不盡人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莊子·外物》。故事中,莊子的妻子為他煮了一只鳥,但莊子吃了之后仍然感到饑餓。他的妻子問他為什么還餓,莊子回答說:“我剛才吃的是鳥的形狀,而不是真正的鳥?!睆拇?,人們用“食不果腹”來形容吃了東西但仍然感到饑餓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否定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吃了很多東西,但仍然食不果腹。
2. 這家餐館的菜量太小,吃一頓還是食不果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食”和“果腹”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圖像。比如,想象一個人正在吃蘋果,但蘋果沒有填飽他的肚子,他仍然感到饑餓。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比如“食不甘味”、“飯來張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吃了一大碗飯,但還是食不果腹。
2. 初中生:盡管他吃了很多零食,但仍然食不果腹。
3. 高中生:他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已經很晚了,但只吃了幾口飯,感覺食不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