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套
基本解釋
(1). 泰山 沒字碑的別稱。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七:“ 泰山 沒字碑,《七修類稾》以為石套,其言甚辨。 泰安州 守 曲三山 語予曰:‘碑不甚厚,石復粗礪,斷非石套。’按沒字碑一曰石表,又曰石套,俗曰神主石。此石當 泰山 絶頂,正封禪望祭地;神主石之説為當。”參見“ 碑套 ”。
(2).碑石外的無字石碑。用以保護有字的碑石。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上·泰山沒字碑》:“今 益都 楊太守 應奎 ,親見某寺移一無字古碑,不意中復有隸文之石,外乃套耳,然后知碑為 隋 時所刻。是古人真有石套事矣。”
成語(Idiom):石套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t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遇到困境或難題,無法擺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套一詞源于古代捕鳥的方法。捕鳥人會在樹上放置一個用石頭固定的套子,當鳥兒飛進套子時,就無法再飛出來。因此,石套成語比喻遇到困難或難題時,無法擺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遇到困境,陷入困境或難以解脫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個捕鳥人,他經常使用石套這種捕鳥的方法。一天,他遇到了一只特別聰明的鳥,這只鳥看見了石套,但并沒有被吸引進去。相反,它飛到旁邊的樹上,觀察了一會兒,然后飛走了。捕鳥人對此感到非常驚訝,他認為這只鳥一定是經驗豐富,聰明過人。從此,石套成了表示困境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石”和“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石套,無法擺脫。
2. 這個問題就像一個石套,讓我束手無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石套”想象成一只捕鳥人放置的陷阱,表示遇到困境無法擺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如履薄冰”、“進退維谷”等,來擴展對困境和難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數學考試中遇到了一個石套,不知道怎么解題。
2. 初中生: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個石套。
3. 高中生:在準備高考的過程中,我常常遇到各種石套,需要不斷努力克服。
4. 大學生:找工作時,遇到了一個石套,需要面對競爭和壓力。
5. 成年人: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石套,需要勇敢面對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