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儀
基本解釋
沒有威儀。《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毛 傳:“婦人質無威儀也。”一說,沒有專善。 鄭玄 箋:“儀,善也。婦人無所專於家事,有非,非婦人也;有善,亦非婦人也,惟議酒食爾,無遺父母之憂。” 朱熹 集傳:“儀,善……蓋女子以順為正,無非足矣,有善則亦非吉祥可愿之事也。”
成語(Idiom):無儀
發音(Pronunciation):wú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禮儀、失去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儀是指行為舉止失去了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沒有得體的表現。形容人的行為粗魯、不懂禮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批評或指責他人的失禮行為,或者用于自我警示,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儀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下》一篇中。孟子在文章中說:“無禮則無以立。”意思是沒有禮儀就沒有立足之地。后來,人們將“無禮”演變為“無儀”,用來形容沒有禮儀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表示缺乏禮儀;“儀”表示禮儀、規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長輩說話總是不客氣,真是無儀之人。
2. 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非常無儀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身上沒有穿著得體的服裝,舉止粗魯,沒有禮貌的樣子,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相關的成語和禮儀知識,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禮儀意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老是插隊,不懂得排隊,真是無儀的行為。
2. 初中生:他在課堂上大聲喧嘩,擾亂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真是無儀之人。
3. 高中生:他在面試時沒有禮貌地打斷了面試官的發言,這種行為是十分無儀的。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無儀的行為給他人帶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