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惡
嫉惡(jí è)
發音:jí è
基本含義:對惡劣的行為或邪惡的人心存仇恨和厭惡。
詳細解釋:嫉惡是指對惡劣的行為或邪惡的人心存仇恨和厭惡的情感和態度。它表達了人們對那些做惡或行惡的人感到憤慨和不滿,同時也表現出對善良和正義的贊賞和崇敬。
使用場景:嫉惡常用于表達對壞人壞事的憎惡和不滿,可以用來形容對社會上的不公正行為或不道德行為的譴責,也可以用來形容對個人惡劣行為的憤怒和厭惡。
故事起源:《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的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個人非常善良正直,但他的鄰居卻是個惡人,經常做著各種壞事。這個善良的人每次看到鄰居的惡行,心中都充滿了憤怒和厭惡。有一天,他的朋友勸他不要對鄰居的惡行感到太過憎惡,因為這樣只會讓自己心情不好。善良的人卻回答說:“我嫉惡如仇,這是我作為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成語結構:嫉惡的結構是由“嫉”和“惡”兩個字組成的。
例句:
1. 他一直嫉惡如仇,從不與壞人交往。
2.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能夠嫉惡如仇,堅守正義。
記憶技巧:可以將“嫉惡”拆分為“嫉”和“惡”兩個部分記憶。其中,“嫉”可以聯想為“嫉妒”,表示對別人的優秀或成功心生不滿和羨慕;而“惡”可以聯想為“惡劣”,表示對邪惡行為的厭惡和憎惡。通過這種方式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觀看電視劇或電影等方式來延伸學習嫉惡這個詞語的使用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嫉惡如仇,不會和欺負同學的人做朋友。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嫉惡如仇,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我們應該嫉惡如仇,堅決維護正義。
4.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嫉惡如仇,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