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脫
成語(Idiom):顫脫
發音(Pronunciation):chàn t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害怕或緊張到了極點,身體發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顫脫是一個形容詞,由“顫”和“脫”兩個字組成。顫指身體顫抖,脫指失去力量,無法控制。顫脫形容一個人因為害怕、緊張等原因而身體發抖,無法控制自己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顫脫常常用于形容緊張、害怕、驚恐等情緒引起的身體反應。可以用來形容考試前緊張得發抖、遇到突發狀況時害怕得無法動彈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顫脫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叫做張繡的人,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軍閥。當時,張繡在一次戰爭中面對強大的敵人,他非常害怕,身體開始顫抖,無法控制。后來,人們就用“顫脫”來形容害怕到了極點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顫脫是一個形容詞,由“顫”和“脫”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考試前,他緊張得顫脫,無法集中注意力。
2. 看到蛇,她嚇得整個人都顫脫了。
3. 面對敵人的炮火,士兵們顫脫著前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顫脫”與害怕、緊張的情緒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恐怖片時的反應,身體顫抖得無法控制,這樣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害怕、緊張相關的成語,比如“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等,來擴展對這類情緒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看到老師生氣了,他嚇得顫脫。
初中生:考試前緊張得顫脫,手都抖不住筆。
高中生:站在舞臺上,她緊張得顫脫,聲音都哆嗦了。
大學生:聽到突發事件的消息,大家都嚇得顫脫,不知道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