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涂
基本解釋
(1).山名。在 河南 嵩縣 西南, 伊水 之北,亦稱 崖口 ,又稱 水門 。《左傳·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 四岳 三涂 ,實不一姓;金城湯池,未若人和。”
(2).同“ 三途 ”。佛教語。《百喻經·夫婦食餅共為要喻》:“墜墮三涂,都不怖畏。”《新唐書·傅奕傳》:“ 西域 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嚇愚欺庸。” 明 張居正 《答宣大巡撫言虜求佛經》:“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誘之以人天福果之説。” 清 蔣士銓 《臨川夢·譜夢》:“情將萬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離騷》結就情天地。”
同“ 三途 ”。《西游記》第十一回:“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誘愚蠢。”
成語(Idiom):三涂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種三次涂抹的技法,比喻重復多次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涂是一種古代繪畫技法,指在繪畫中使用三次涂抹的方法來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比喻做事情需要經過多次嘗試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情況。它強調了堅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告訴人們只有經過多次努力和反復推敲,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涂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情境,特別是強調需要多次嘗試和反復修改才能取得理想結果的情況。比如在學習中,可以用來鼓勵學生多次復習和練習,才能取得好成績;在工作中,可以用來表達只有經過多次嘗試和改進,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涂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繪畫技法。在古代繪畫中,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畫家通常需要進行多次涂抹。這種繪畫技法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比喻,用來形容做事情需要多次嘗試和努力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作上經過了三涂五磨,才寫出了這篇優秀的文章。
2. 這個項目經過了三涂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
3. 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像三涂一樣,多次嘗試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三涂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繪畫中使用三次涂抹的方法來達到理想的效果,或者想象自己在做事情時需要多次嘗試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于三涂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繪畫技法和中國繪畫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千錘百煉”、“反復推敲”等,來擴展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寫作業的時候,經過了三涂五磨,終于寫得很好。
2. 初中生: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要多次練習,就像三涂一樣,才能掌握好知識。
3. 高中生:我在準備高考的時候,經過了三涂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好成績。
4. 大學生:我在寫論文的時候,需要多次修改和改進,才能寫出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三涂一樣,要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