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杜口結舌
發音(Pronunciation):dù kǒu jié s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為驚訝、害怕、羞愧等原因而說不出話來,結結巴巴地無法開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無法開口說話,表達思想或感情的能力受到限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對某種情況感到吃驚、尷尬、無言以對等感受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敬叔是劉邦的堂兄弟,他曾經在劉邦即位后因為害怕發表自己的意見而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被劉邦戲稱為“杜口結舌”。后來,這個成語就以此故事命名,用來形容因為害怕或其他原因而說不出話來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杜口結舌是由兩個動詞和一個名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杜口”表示堵住嘴巴,不說話,“結舌”表示舌頭打結,無法正常發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壞消息后,頓時杜口結舌,無法開口說話。
2. 在面對老師的質問時,他杜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
3. 考試成績出來后,他杜口結舌地站在那里,臉上露出了無奈的表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杜口結舌”這個成語與一個場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一個重要的場合,突然因為驚訝或緊張而無法開口說話,舌頭打結,無法發音。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新聞或文學作品來更深入地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結結巴巴”、“張口結舌”等,以擴大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老師突然問我問題時,我嚇得杜口結舌,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2. 初中生:在面試時,我因為緊張而杜口結舌,無法流利地回答問題。
3. 高中生:聽到那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我當場杜口結舌,難以置信地看著對方。
4. 大學生:在演講比賽中,由于緊張,我杜口結舌,忘記了自己要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