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勢
基本解釋
文章的氣勢。 宋 洪邁 《容齋三筆·韓歐文語》:“ 歐公 文勢,大抵化 韓 語也。” 金 王若虛 《<孟子>辨惑》:“予以文勢觀之,語皆不安,中間或有脫誤,未可為斷然之説也。”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統觀諸家之作,其文勢句法,判然在目。”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人之辭而省曰字例》:“《孟子》書如此者尤多……‘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句上皆無‘曰’字,文勢易見,故省之也。”
成語(Idiom):文勢(wén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學作品的氣勢和格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勢是由“文”和“勢”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文章等;“勢”指氣勢、格調。文勢這個成語形容文學作品的氣勢雄偉,格調高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勢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文學作品的風格和氣勢。可以用來贊美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的雄壯氣勢,也可用來批評作品缺乏氣勢和格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文選·文賦》中,是南朝宋代文學家謝靈運所創。謝靈運在《文賦序》中寫道:“文者,辭章之勢也。”他用“文勢”來形容文學作品的風格和氣勢,由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勢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小說的文勢雄偉,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
2. 這首詩的文勢高遠,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幅壯麗的山水畫,畫中的山勢雄偉,水勢奔騰,給人一種文學作品的氣勢感。將這個畫面與“文勢”這個成語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學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文采飛揚、文質彬彬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文學素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的故事文勢非常好,我聽得津津有味。
2. 初中生:這篇作文的文勢很差,沒有表達出作者的真實感受。
3. 高中生:這首詩的文勢雄渾有力,給人一種宏大的氣勢。
4. 大學生:這部小說的文勢宏偉壯麗,展現了作家的魅力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