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饔飧不給
發音(Pronunciation):yōng sūn bù g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給予別人食物或幫助時,不計較回報,慷慨無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其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寡婦為了幫助一位窮人,不惜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飯食都給了他。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慷慨無私、樂于助人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一個人對于幫助他人毫不吝嗇,不計較回報的行為。常用于贊美他人的慷慨和善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故事中的寡婦為了幫助一位窮人,不顧自己的饑餓,將僅有的一點飯食都給了他。這個故事展示了寡婦慷慨無私的精神,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饔飧不給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饔飧”是名詞,表示食物,“不給”是動詞短語,表示不給予。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朋友總是饔飧不給,從不計較回報。
2. 在他的幫助下,我們享受到了饔飧不給的待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饔飧不給”與慷慨、樂于助人的形象聯系在一起來記憶。想象一個人把自己的飯菜都拿出來給予他人,表現出無私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慷慨、樂于助人相關的成語,如“施比受更有福”、“捐軀赴國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饔飧不給的好同學,總是樂于幫助別人。
2. 初中生: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應該學會饔飧不給,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 高中生:作為一名社會公民,我們應該以饔飧不給的精神去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
4. 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我們要傳承饔飧不給的精神,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