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舍
基本解釋
(1).在外住宿。《管子·戒》:“ 桓公 外舍,而不鼎饋。” 戴望 校正:“外舍,謂出宿於外。”
(2).外戚。《后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視醫(yī)藥,不限以日數(shù)。后言於帝曰:‘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nèi)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愿也。’” 李賢 注:“外舍,外家。”《后漢書·單超傳》:“帝因如廁,獨呼 衡 問:‘左右與外舍不相得者皆誰乎?’” 李賢 注:“外舍,謂皇后家也。”《魏書·劉彧傳》:“ 彧 嘗宮內(nèi)大集而裸婦人觀之,以為忻笑。其妻 王氏 以扇鄣面,獨無所言。 彧 怒曰:‘外舍家寒乞,今共為笑樂,何獨不視!’” 宋 江休復 《江鄰幾雜志》卷四:“ 張得一 自閣門副求正,副使引 曹佾 李璋 例, 王貂 作樞, 吳龐 為副,以 曹 李 中宮外舍之親, 張 未服云:‘公朝豈私親耶!’”
(3).古以小學為外舍。《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又 宋 代太學為三舍,初學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內(nèi)舍,由內(nèi)舍升上舍。參閱《宋史·選舉志三》。
成語(Idiom):外舍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ài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離家別鄉(xiāng),遠離故鄉(xiāng)。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舍是由“外”和“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外,表示離開、遠離;舍,表示家、住所。外舍的基本含義是離家別鄉(xiāng),指遠離故鄉(xiāng)。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舍常用于描述離開家鄉(xiāng)、遠離故土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在求學、工作、旅游等方面離開家鄉(xiāng)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離開故鄉(xiāng)的感受和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衛(wèi)子夫列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衛(wèi)子夫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大夫,他被任命為齊國的宰相,但他卻拒絕了這個職位。他說:“外舍之士,不足以為國家之宰相。”意思是說離開故鄉(xiāng)的人,不能夠勝任國家的宰相之職。從此以后,“外舍”就成為離開家鄉(xiāng)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家的孩子出國留學了,現(xiàn)在在外舍讀書。
2. 他外舍多年,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外舍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離開家鄉(xiāng),遠離故土的情景,然后將這個情景與外舍這個詞語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與離開家鄉(xiāng)有關的成語來進一步擴展學習。例如,“離鄉(xiāng)背井”、“遠走他鄉(xiāng)”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外舍去外婆家過暑假。
2. 初中生:我的爸爸常年在外舍工作,很少回家。
3. 高中生:我打算大學畢業(yè)后外舍去其他城市發(fā)展。
4. 大學生:外舍留學是一種很好的拓展視野的方式。
5. 成年人:他為了工作外舍了很多年,現(xiàn)在才能夠回家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