鴮鸅
成語(Idiom):鴮鸅(wū xíe)
發音(Pronunciation):wū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狡猾、陰險,像鴮鸅一樣善于偽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鴮鸅是一種水鳥,它的特點是善于偽裝,能夠在水中潛伏不動,偽裝成水中的樹枝或草葉,以此來捕食其他水生動物。因此,成語“鴮鸅”形容人的行為狡猾、陰險,善于偽裝自己的真實意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老實、無害,實際上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可以用來描述某人的行為或某種策略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鴮鸅”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魏策二》中的一個故事。據說,戰國時期,魏國的大將軍公子無忌為了害怕被人殺害,就經常偽裝成普通百姓的樣子,以此來保護自己。后來,他的行為被人發現,于是有人用“鴮鸅”來形容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屬于形容詞類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看似老實,實際上心思很重,真是個鴮鸅。
2. 他表面上對你很友好,但實際上他是個鴮鸅,小心他的算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鴮鸅的偽裝能力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穿著鴨子的服裝,卻在水中潛伏不動,以此來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個奇特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鴮鸅相關的成語,如“鴮鳥傾心”、“鳥窮則啄”等。這些成語都與鳥類的行為特點有關,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12歲):他表面上對我很友好,但我覺得他是個鴮鸅,不太相信他。
初中生(13-15歲):這個人總是笑瞇瞇的,但實際上他是個鴮鸅,要小心他的意圖。
高中生(16-18歲):她看起來很可愛,但我覺得她是個鴮鸅,有點不靠譜。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政治家非常擅長偽裝,他的行為像鴮鸅一樣,讓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