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剔
成語(Idiom):披剔(pī tī)
發音(Pronunciation):pī t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揭露事物真相,揭開面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剔是一個四字成語,由“披”和“剔”兩個字組成。披的意思是揭開,剔的意思是除去。披剔這個成語形容揭露事物真相,揭開面紗,讓事物的真相暴露無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剔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揭露一些隱藏的真相或秘密。例如,可以用來描述一位記者揭露了一個腐敗官員的貪污行為,或者用來形容一個人揭露了一家公司的不法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披剔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據傳,楚國有一位名叫申包胥的大臣,他的父親曾受到冤枉被殺,他一直想為父親報仇。后來,申包胥成為楚國的大臣,他通過各種手段揭露了一位貪官的罪行,最終讓他受到了懲罰。這個故事中的申包胥就是一個披剔的典型代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披剔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的“披”是動詞,表示揭開、揭露;“剔”是動詞,表示除去、清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記者披剔了一個重大的丑聞。
2. 他勇敢地披剔了那個腐敗官員的罪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披剔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披著一層面紗,然后用剔子將面紗剔除,揭露出事物的真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更多的成語來擴大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一些與披剔有關的成語包括“披露廬山真面目”、“剔除麥穗中的麥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披剔了我的作業本,發現了一張忘記收的紅包。
2. 初中生:老師披剔了班級里的學習成績,揭示了誰是最優秀的學生。
3. 高中生:這位學生會主席披剔了學校里的各種問題,希望能改變現狀。
4. 大學生:我在論文中披剔了某個理論的錯誤,提出了新的解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