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言
基本解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后以“五千言”為 老子 《道德經》的代稱。 唐 白居易 《養(yǎng)拙》詩:“迢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先生》詞:“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后記》:“ 老聃 作五千言, 釋迦 有 恒河 沙數說,也還是東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成語(Idiom):五千言
發(fā)音(Pronunciation):wǔ qiā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能言善辯,口才極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千言源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扁鵲的名醫(yī),他的治療方法非常高明,口才也極為出眾。有一次,齊宣王想要考驗扁鵲的口才,于是他讓扁鵲去和一個擅長辯論的人辯論五千言,結果扁鵲不但沒有輸,還成功地說服了對方。因此,五千言成為了形容能言善辯的人的代名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千言常用于形容某人口才極好,能夠辯論出色的情境。可以用于贊美別人的口才或者形容自己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千言的故事源自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史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千言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話非常有條理,真是五千言的代表。
2. 她的演講能力非常出色,簡直就是五千言的化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千言與“善辯”、“高超的口才”等詞語進行聯(lián)想,以便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史記》中的其他故事,以及其他形容口才或辯論能力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能夠用五千言說服了全班同學。
2. 初中生:她的辯論能力非常出色,簡直就是五千言的化身。
3. 高中生:他的演講非常有說服力,真是五千言的代表。
4. 大學生:他的口才極好,能夠以五千言擊敗任何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