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責
基本解釋
督察責難。《南史·王弘傳》:“若常垂恩宥,則法廢不行;依事糾責,則物以為苦。” 黃遠庸 《枯窘可憐之政事》:“至政府之不合法定手續,議員自有正當糾責之法,不必瑣碎質問。”
成語(Idiom):糾責(jiū zé)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責、責備他人的錯誤或過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責是由“糾”和“責”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糾,意為糾正、糾纏;責,意為責備、責難。糾責的含義是指對他人的錯誤或過失進行批評、指責和譴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責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對他人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和指責。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家庭、學校、工作等。例如,老師糾責學生的不認真學習,父母糾責孩子的不聽話,領導糾責員工的工作失誤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責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述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其中的“謹而信”一句,意思是對待他人要慎重而誠實。后來,糾責逐漸演變成指責他人的錯誤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糾”和動賓短語“責”構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糾責學生的懶散態度。
2. 他糾責我沒有及時完成工作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糾責這個成語:
1. 將“糾”字理解為糾正、糾纏,將“責”字理解為責備、責難。
2. 可以聯想到糾責的發音“jiū zé”和“救責”,表示通過糾正和責備他人的錯誤行為來幫助他們改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糾責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責怪”、“批評”、“指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責我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班主任糾責同學們上課不認真聽講。
3. 高中生:父母糾責我玩手機時間太長。
4. 大學生:導師糾責我實驗數據的錯誤。
5. 成年人:領導糾責員工的工作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