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
基本解釋
(1).古 希臘 哲學家首先設想出來的一種媒質。十七世紀后,物理學家為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當時認為光是一種機械的彈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過真空傳播,因此必須假設存在一種尚未為實驗發現的以太作為傳播光的媒質。這種媒質是無所不在的,沒有質量的,而且是“絕對靜止”的,電磁和引力作用則是它的特殊機械作用。以太這一概念到十九世紀曾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科學家始終無法通過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相對論的建立和對場的進一步研究,確定光的傳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傳遞都通過各種場,而不是通過機械媒質,以太才作為一個陳舊的概念而被拋棄。
(2).近代 康有為 、 譚嗣同 、 孫中山 等使用的哲學名詞,是物理學名詞的借用。 康有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與“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觀念等同起來。 譚嗣同 在《仁學》、《以太說》中既把以太說成宇宙間無所不在的無色、無聲、無臭的物質,但同時又作了種種精神性的解釋,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愛”,佛家的“慈悲”,基督的“靈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孫中山 則在《孫文學說》中把以太看作物質世界的本源,認為它“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質。
英文翻譯
1.{物} ether; aether; ether effluvium
成語(Idiom):以太(yǐ tài)
發音(Pronunciation):yǐ t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太指的是一種極其廣闊的空間或范圍。它表示某種事物或現象非常廣泛、無邊無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以太源自于《莊子·天地》一篇,其中描述了以太為宇宙的無邊無際之處。以太也可以比喻為人類的智慧、知識或者某個事物的廣泛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以太常用于描述某個領域或范圍的廣闊,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的影響力非常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以太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用來形容宇宙的無邊無際。后來,人們將其引申為形容事物的廣泛范圍或影響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以太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以”和“太”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公司的業務涉及以太范圍,遍布全球。
2. 他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以太的地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以太想象為一個無邊無際的海洋,表示某個事物的廣闊范圍或影響力非常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這本書,深入理解以太在其中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在以太的天空中放風箏。
2. 初中生: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以太的另一個星球上。
3. 高中生:這個科學家的研究領域涵蓋了以太的各個方面。
4. 大學生:這個公司在以太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5. 成年人:他的演講影響了以太的觀眾,引起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