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椎
基本解釋
亦作“ 白槌 ”。1.佛教儀式。辦佛事時由長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終。《祖庭事苑》八:“白槌,世尊律儀,欲辨佛事,必先秉白,為穆眾之法也。今宗門白槌,必命知法尊宿以當其任。” 清 黃宗羲 《張仁庵<古本大學說>序》:“ 道闇 尋謝世, 秀初 白椎升座,聽講常數百人,諸方所稱 仁菴禪師 是也。”
(2).借指出家。 清 黃宗羲 《清溪先生墓志銘》:“ 云怡 、 海岸 ,終為綱常人物; 可任 白椎秉拂,一往不返。”
成語(Idiom):白椎(bái zhuī)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白色的椎骨,比喻無力或無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椎成語源于古代醫學,椎骨是人體脊柱的一部分,它起到支撐和保護作用。白色的椎骨通常表示無力或無能,因此白椎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無能或無力承擔重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椎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無法承擔重任、無法勝任工作、無法完成任務等情況。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無能或懶惰的人,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自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椎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理論。在古代,人們相信身體的脊柱是人體的中樞,起到支撐和保護的作用。白色的椎骨通常表示無力或無能,因此白椎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椎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白”和“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是公司的總經理,卻是個白椎,什么事情都不會做。
2. 這個項目太重要了,不能讓一個白椎來負責。
3. 我只是個白椎,不敢接受這么大的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白椎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樓的邊緣,他的脊柱是白色的,表示他無力承擔重任。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白椎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成語相關的知識,可以學習其他與無力或無能相關的成語,如“無能為力”、“力不從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考試不努力,成績一直不好,真是個白椎。
2. 初中生:我雖然是班長,但有些事情我真的是白椎,不會做。
3. 高中生:他一直說要改變世界,但連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真是個白椎。
4. 大學生:我在大學里學習了很多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感到自己是個白椎,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
5. 成年人:我在公司里一直被認為是個白椎,因為我不敢承擔更多的責任。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