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舔犢(tiǎn dú)
發音(Pronunciation):tiǎn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孝順父母,盡心盡力地侍奉父母,如同小牛舔舐母親一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舔犢成語源自《莊子·逍遙游》:“牛山之神,名曰舜牛。有人于其間,名曰舜,以事舜牛。舜牛年九百歲,人年五百歲,舜牛死,舜埋之。舜牛之子曰舔犢,舔犢年一百歲,人年五十歲,舔犢死,舜埋之。舔犢之子曰舔犢犢。”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對父母孝順盡心盡力的行為,比喻孝順的態度和行為極為虔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舔犢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非常孝順,對父母盡心盡力,從而表達對這種孝順行為的贊許和敬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舔犢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莊子的《逍遙游》。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舜牛和舜的故事,通過描述舜牛和舜的關系,表達了孝順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舔犢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舔”是動詞,表示舔舐;“犢”是賓語,表示小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父母非常舔犢,經常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這個孩子舔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舔犢想象成一個小牛在舔舐母親的形象,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孝順的重視和尊重,并學習其他與孝順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爸爸媽媽很舔犢,經常幫他們做家務。
2. 初中生:作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她舔犢地照顧著年邁的父母。
3. 高中生:他舔犢地照顧著患病的母親,每天陪伴她度過艱難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