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纼
基本解釋
馬韁。《急就篇》卷三“轡勒鞅韅靽羈韁” 唐 顏師古 注:“韁,馬紖也。凡此皆所以制御馬者也。”
成語(Idiom):馬纼
發音(Pronunciation):mǎ n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行動遲緩,固執不靈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纼是由“馬”和“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馬”指的是馬匹,比喻人或事物行動遲緩;“納”指的是納悶,比喻人固執不靈活。馬纼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行動遲緩,思維僵化,不靈活應對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思維遲緩,行動不靈活,不善于應對變化或解決問題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事物的運作效率低下,不順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纼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西游記》。故事中,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名叫馬納的妖怪,他的行動遲緩,思維僵化,無法適應變化。后來,孫悟空利用他的聰明才智成功戰勝了馬納,故事流傳開來,成為形容人或事物行動遲緩、固執不靈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馬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總是馬納馬納的,很難跟上團隊的步伐。
2. 這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太低,整天都是馬納的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馬匹在行動時非常遲緩,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變化,這樣就能夠記住馬納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行動遲緩、固執不靈活相關的成語,如“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學習馬納馬納的,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作業。
2. 初中生:他的思維太馬納了,無法接受新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3. 高中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得很馬納,沒有靈活應對對手的策略。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進展太馬納了,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