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駟
基本解釋
(1).劣等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 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 田忌 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宋書·顏俊傳》:“議者不過言互市之利在得馬,今棄此所重,得彼下駟,千匹以上,尚不足言,況所得之數(shù),裁不十百邪。”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珙》:“仲夏自 鄭 西歸,及端午以覲親焉。下駟蹇劣,日勢已晚,方至石橋。”
(2).比喻物之粗劣者,猶言下品或下等。 宋 李綱 《荔支后賦》:“ 漢 貢 南海 , 唐 驛 西川 ,皆荔支之下駟,乃并駕于中原,當時所見,得其粗焉。”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 穀人 所長者,律賦試帖耳……至古今體詩,則下駟之乘矣。” 胡適 《寄陳獨秀書》:“此種詩在排律中,但可稱下駟。”
成語(Idiom):下駟
發(fā)音(Pronunciation):xià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下馬行走,表示恭敬謙虛的態(tài)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駟一詞源自古代官員出行時的禮節(jié)規(guī)定。在古代,高級官員在出行時通常騎馬,而低級官員則需要下馬行走,以示對上級的敬意和謙遜。因此,“下駟”成為了表示恭敬謙虛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上級、長輩或者有威望的人時表現(xiàn)出非常恭敬和謙虛的態(tài)度。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不氣餒,態(tài)度堅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下駟”的具體故事起源尚不詳細,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員的禮節(jié)規(guī)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下駟”的結構是“下 + 駟”。其中,“下”表示從高處到低處,表示動作的進行;“駟”是指高級官員所騎的四匹馬中的最后一匹,代表高級官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領導時總是下駟謙卑,非常恭敬。
2. 盡管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始終保持著下駟的態(tài)度,堅持不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下馬”進行聯(lián)想,想象一個官員在面對上級時從馬上下來,表示恭敬謙遜的態(tài)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員的禮儀規(guī)范,以及其他與尊敬、謙遜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畢恭畢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見到老師時總是下駟恭敬地問好。
2. 初中生:在學校里,我們應該對老師保持下駟的態(tài)度。
3. 高中生:考試前,我向老師請教問題時總是下駟請教,表示尊敬和謙虛。
4. 大學生:在實習時,我向導師請教問題時總是下駟恭敬地聽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