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宿糧
成語(Idiom):隔宿糧
發音(Pronunciation):gé sù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困難時期儲備的食物,比喻儲備的資源或力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隔宿糧源自《戰國策·魏策一》:“兵貴糧給,給不給,隔宿糧。”意為兵士的重要糧食供應,如果不能及時供應,就只能依靠事先儲備的糧食。隔宿糧在這里形容事先準備好的資源或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困難時期依靠事先準備的資源或力量。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在困難時期要有充足的準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源自戰國時期,當時魏國的一位將軍在出征前,向國王請糧食補給。國王問他需要多少糧食,將軍回答說:“兵貴糧給,給不給,隔宿糧。”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在戰爭中,糧食供應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創業之前,我們要做好充足的隔宿糧。
2. 這次團建活動,我們提前準備了很多隔宿糧,確保能順利完成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隔宿糧”與儲備的資源或力量聯系起來。可以想象自己在困難時期依靠事先準備的糧食來度過困難時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隔宿糧”相關的成語,如“兵貴糧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等,來加深對資源儲備和珍惜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考試前準備了很多復習資料,就像是我的隔宿糧一樣,讓我能夠順利通過考試。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組織了一次戶外拓展活動,大家都準備了足夠的水和食物作為我們的隔宿糧,以備不時之需。
3. 高中生: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好充足的隔宿糧,包括備考資料和復習計劃,以確保能夠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