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擿
成語(Idiom):鉛擿
發音(Pronunciation):qiān t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鉛子描繪輪廓,比喻寫作或繪畫時用筆勾勒出主要的形象或思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鉛擿源于古代繪畫和寫作技術。在古代,人們常用鉛筆勾勒輪廓,然后再填充顏色或文字。鉛擿這個成語比喻在寫作或繪畫中,先用簡練的語言或簡單的形象勾勒出主要的內容或思想,然后再進行詳細的描述或細膩的描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鉛擿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寫作或繪畫中的技巧和方法。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們在表達自己意見或思想時先簡要概括主要內容,再展開詳細闡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鉛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洛陽紙貴》一書中。這本書是楊慎以洛陽為背景,描寫了文人雅士的生活和才情的小說。在小說中,楊慎用“鉛擿”來形容主人公的寫作技巧和才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鉛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鉛”是指鉛筆,“擿”是指描繪輪廓。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很有藝術感,總是能用鉛擿的手法勾勒出精彩的形象。
2. 這幅畫用鉛擿的技法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鉛擿”這個成語想象為一只用鉛筆描繪輪廓的手,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學習繪畫技巧等方式進一步了解鉛擿這個成語的應用和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用鉛擿的方式寫作,先寫大綱再填充細節。
2. 初中生:老師教我們用鉛擿的手法寫作,先概括主要內容再展開寫。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用鉛擿的技巧勾勒出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 大學生:在寫作中,我常常用鉛擿的方式勾勒出主要的觀點和論證。
5. 成年人:寫作時,我喜歡先用鉛擿的方法勾勒出大致的框架,再進行詳細的描述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