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難
成語(Idiom):匡難
發音(Pronunciation):kuāng n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幫助解決困難或危難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匡難是由“匡”和“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匡”意為修正、糾正,表示糾正錯誤、幫助正義的意思;“難”意為困難、危難,表示困難的狀況。匡難的基本含義是指幫助解決困難或危難的行為,特指幫助他人擺脫困境,挽救危難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匡難常用于描述人們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渡過難關的情景,強調伸出援手,挽救危難,體現人們的仁愛之心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可以用于表揚他人的善行,也可以用于自述自己幫助他人的經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匡難”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當時,魯國的襄公遭到了強大的齊國的侵略,齊國的大軍壓境,襄公非常擔憂。這時,襄公的大臣季孫行父勇敢地建議襄公去尋求晉國的幫助。襄公聽從了季孫行父的建議,向晉國求援,并最終得到了晉國的支持,成功擊退了齊國的侵略。季孫行父的行為被視為匡難之舉,成為了后來“匡難”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匡難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匡”和名詞“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真是一位懂得匡難之道的朋友。
2. 面對災難,我們應該團結一心,共同匡難。
3. 他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經常參與各種匡難救助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匡”字與“糾正”聯系起來,將“難”字與“困難”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匡難的基本含義。可以想象自己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自己,糾正錯誤,解決問題,從而記住匡難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匡難相關的成語,如“匡時救弊”、“匡扶正義”等,了解更多關于幫助他人、正義和助人為樂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看到一個同學在玩具店被其他同學欺負,我立刻上前幫他,這就是匡難。
2. 初中生(14歲):在地震中,很多人都在幫助受災的人們,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匡難的精神。
3. 高中生(17歲):在社會上,我們應該關注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們,用自己的力量匡難,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