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火
基本解釋
(1).點火。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元宗二則》:“﹝ 元宗 ﹞復下火,又投一劑,煮于鼎中,因就榻瞬目以候之,而神復見,覆藥如初。”
(2).指佛教徒火葬時舉行燃火的儀式。《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院公,你去稟覆恩王, 可常 坐化了,正欲下火,羣王來取。”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三折:“今日遇真僧,燒衣便歸去,弟子燒衣,師當下火。”《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差人去叫匠人合一箇龕子,將 玉通 和尚盛了,教 南山 凈慈寺 長老 法空 禪師與 玉通 和尚下火。”
成語(Idiom):下火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消除煩惱、平息爭端,使事情恢復平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火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熱情、怒氣等情緒逐漸平息,事情逐漸恢復平靜的狀態。它可以指人的情緒逐漸平復,也可以指爭端、紛爭等逐漸得到解決,局面恢復平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火常用于描述人們的情緒平靜下來,或者指某個局面或爭端得到解決后的平靜狀態。例如,可以用于描述兩個人之間的爭吵逐漸平息,或者一個紛爭的局面逐漸得到解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卷六十四·楊朱傳》中,其中有一段描述楊朱與劉邦的故事。楊朱是楚漢戰爭時期的一位軍事家,他曾經因為某個決策與劉邦產生爭執。最后,楊朱通過一番勸說,使劉邦的怒火逐漸平息,事情得到了解決。從此以后,人們用“下火”來形容消除爭端、平息煩惱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火是一個由動詞“下”和名詞“火”組成的成語。其中,“下”表示降低、平息的意思,“火”表示情緒、煩惱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雙方的協商,這場爭端最終下火了。
2. 她冷靜下來,勸說雙方停止爭吵,場面終于下火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火焰逐漸熄滅的過程,來幫助記憶下火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自己的情緒或者一個爭端的局面,逐漸平息下來,如同火焰逐漸熄滅,從而形成一個平靜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上火”、“火冒三丈”等,以豐富詞匯量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經過老師的調解,同學之間的爭吵終于下火了。
2.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的緊張情緒逐漸下火,恢復了平靜。
3. 高中生: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和協商,兩個班級之間的矛盾逐漸下火,關系得到了改善。
4. 大學生:經過一番爭論和辯論,同學們的觀點逐漸趨于一致,爭議逐漸下火,達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