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毫
成語(Idiom):錙毫(zī háo)
發音(Pronunciation):zī 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小的數量或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非常小的數量或程度。它源自于古代一種叫做“錙銖”的貨幣單位,錙銖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貨幣,非常小,價值微不足道。后來,人們用“錙銖”的意思來形容非常小的數量或程度,逐漸演變成了成語“錙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錙毫常用于形容某個事物的數量或程度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可以用錙毫來形容一個人的貢獻、努力或思考的程度非常微小。此外,錙毫還可以用來形容對某個問題或事情的處理非常小心謹慎,不放過任何細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個官員叫做趙胖子,他非常愛財,對待公務非常苛刻。有一次,有人向他舉報說有人偷了一點公物,趙胖子非常生氣,決定親自去調查。他仔細搜查了整個地方,最后只發現了一只錙銖的價值。雖然數量很小,但趙胖子還是非常生氣,因為他認為任何一點財物的丟失都應該嚴肅對待。后來,人們用“錙銖”的意思來形容非常小的數量,逐漸演變成了成語“錙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錙毫”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嚴格,連錙毫的錯誤都不允許。
2. 她對待每一個學生都非常細心,不放過任何一個錙毫的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錙毫”與“微小”的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成語,可以了解其他與“數量”或“程度”相關的成語,如“分毫不差”、“一毛不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弟弟在學習上進步很大,從不放過任何一個錙毫的錯誤。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要求我們在寫作文時要仔細,不能有任何一個錙毫的錯誤。
3. 高中生(16-18歲):學校對學生的紀律要求非常嚴格,連錙毫的違規行為都不允許。
4. 大學生(19-22歲):在科研工作中,研究人員需要對實驗數據進行仔細分析,不放過任何一個錙毫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