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璽
基本解釋
秦 以后皇帝世代相傳的印章。又稱 秦 璽, 唐 改稱傳國寶。相傳 秦始皇 得 藍田 玉, 雕 為印,上紐交五龍,正面刻 李斯 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 秦 亡歸 漢 。后來封建王朝以璽有“受命于天”之文,爭以得璽為符瑞。 秦 璽已亡,歷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異。《漢書·元后傳》:“初, 漢高祖 入 咸陽 至 霸上 , 秦王 子嬰 降於 軹道 ,奉上 始皇 璽。及 高祖 誅 項籍 ,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 漢 傳國璽。”《晉書·元帝紀》:“﹝ 太興 元年﹞十二月, 劉聰 故將 王騰 、 馬忠 等誅 靳準 ,送傳國璽於 劉曜 。”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 太宗 文皇帝 滿洲國 天聰 九年,得傳國璽於 元 小王子裔 察哈爾 林丹汗 。”參閱《后漢書·光武帝紀》與《徐璆傳》注、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傳國璽》、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楊桓傳國璽考之誤》。
成語(Idiom):傳國璽
發音(Pronunciation):chuán guó x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承國家的璽印,指代國家的權力和統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傳國璽,又稱“傳國之寶”,是帝王傳承國家的象征,是國家的權力和統治的象征。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權力的交接,表示國家的權力傳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傳國璽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權力的交接,可以用于描述政治權力的傳承或者家族企業的接班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國璽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失敗,最后被迫簽訂了走馬謝罪的協議。協議中規定,項羽要將自己的璽印交給劉邦,以示臣服。這個故事成為了傳國璽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傳國璽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傳國”是動詞短語,表示傳承國家,“璽”是名詞,指代國家的璽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將傳國璽交給了下一任國家領導人。
2. 這個家族的傳國璽已經傳承了五代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傳國璽”與權力交接、國家權力傳承等概念聯系起來,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璽印文化,以及其他與權力傳承相關的成語,如“禪位”、“接班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要傳國璽給下一個值日生。
2. 小學生:爸爸說,他的公司傳國璽要傳給我接班。
3. 初中生:歷史書上講了很多關于傳國璽的故事。
4. 高中生:政治課上老師講了權力傳承的重要性,提到了傳國璽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