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帖
基本解釋
舊時捐稅之一種。牙商或牙行納稅后取得牙帖,方準營業。 清 史致諤 《稟左宗棠書》:“上年釐稅之外,尚有另辦戶捐、牙帖等捐。”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升遷·查稅契》:“其每年收稅底簿及更換牙帖,俱宜查繳,不得存留。”
成語(Idiom):牙帖
發音(Pronunciation):yá t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思維敏捷,口齒伶俐,能言善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帖一詞源于古代醫學術語,意為牙齒整齊、貼合,引申為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形容人的思維敏捷,口才出眾,能夠隨機應變,反應迅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帖常用于描述人的口才出色,思維敏捷的能力。在演講比賽、辯論賽、商務談判等場合中,可以用來形容對方能言善辯、反應迅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牙帖成語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種說法是與古代醫學有關。古代醫生在治療牙齒問題時,需要用特殊的工具將牙齒整齊貼合,這就是“牙帖”的來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牙”和“帖”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辯論賽中展現出了牙帖的口才,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2. 她的思維敏捷,總能在關鍵時刻給出合理的建議,真是牙帖之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牙帖”聯想成人的牙齒整齊貼合的形象,表示人的口才出眾,思維敏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口才相關的成語,如“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回答又快又準確,真是一個牙帖的同學。
初中生:在辯論賽中,他展現出了牙帖的口才,贏得了比賽。
高中生:他的思維敏捷,能夠迅速應對各種問題,真是一個牙帖的學生。
大學生:在演講比賽中,他的口才出眾,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真是一個牙帖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