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慨
基本解釋
猶節概。 清 戴名世 《誥封光祿大夫驃騎將軍副總兵官都督同知張公墓志銘》:“ 敬川 之子,贈光祿大夫曰 曙三公 ,為諸生,有才略,多節慨。”
成語(Idiom):節慨(jié kǎi)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k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約并慷慨助人的精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慨是由“節約”和“慷慨”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節約意味著節儉、不浪費,慷慨則表示樂于助人、大方。節慨的含義是指在物質上節約,同時在精神上慷慨助人,展現出一種既重視節約又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慨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既能節儉自己的開支,又能慷慨地幫助他人。這個成語通常用于稱贊一個人的品德高尚,以及他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慷慨表現。在社交場合,節慨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慷慨助人時不計較回報,表現出高尚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據說,劉邦在起義之初,曾經與一群義士一起共同努力,但當他成為漢朝的創始皇帝后,他并沒有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劉邦堅持節約國家開支,同時慷慨地獎勵那些為他立下功勛的人。這個故事展示了劉邦節儉和樂于助人的品質,成為了節慨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慨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僅節約自己的開支,還慷慨地捐助了一些慈善機構,真是個節慨的人。
2. 這位慷慨助人的富商,既懂得節約自己的財富,也懂得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被人們譽為節慨楷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慨拆分為“節約”和“慷慨”兩個詞來記憶。節約表示節儉,慷慨表示樂于助人。通過將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表現出節儉和慷慨的精神品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節慨相關的成語,例如“節衣縮食”、“慷慨解囊”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節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節慨,不亂花錢,還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 初中生:他是個節慨的人,不僅在學習上節約,還經常參與志愿者活動。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學會節慨,既要懂得節約自己的開支,又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