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瘼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書〉人民的疾苦。
[構成]
偏正式:民(瘼
英文翻譯
1.[書] (人民的疾苦) the weal and woe of the peopl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詳細解釋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p>
成語(Idiom):民瘼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生活困苦、貧困潦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瘼是由“民”和“瘼”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人民、百姓,“瘼”指的是疾病、痛苦。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民眾生活困苦、貧困潦倒。它形象地描述了社會中貧困、困苦的人們所面臨的境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瘼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中生活困苦的人們,或者用來描述某個地區或社會群體的整體困境。它可以用于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討論或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故事講述了公元前572年,魯國遭受戰亂,民眾生活艱難。當時,魯國的大夫公孫丑對魯國的國君襄公說:“民瘼不可以不救。”意思是說民眾的困苦不可不救助。這句話成為了后來民瘼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是“民瘼”,其中“民”是修飾詞,表示人民,百姓的意思;“瘼”是名詞,表示疾病、痛苦的意思。整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的人民一直生活在民瘼之中。
2. 政府要努力改善民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瘦弱的民眾被疾病所折磨,生活困苦的場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福利、貧困問題的知識,了解如何改善社會中貧困人群的生活條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沒有人生活在民瘼之中。
2. 初中生: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改善民瘼,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3. 高中生:民瘼是社會發展的障礙,我們要為改善社會福利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