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筆
基本解釋
亦作“冗筆”。謂詩文書畫中多余的筆墨。 宋 米芾 《畫史·唐畫附五代國朝》:“山水, 李成 只見二本:一松石,一山水……松勁挺,枝葉鬱然有陰。 荊楚 小木無冗筆,不作龍蛇鬼神之狀。”
成語(Idiom):宂筆(mǐng bǐ)
發音(Pronunciation):mǐng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字時筆觸疾速、豪放瀟灑、洋洋灑灑,意味著寫作風格生動活潑、奔放豪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筆是由“宂”和“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是古代楷書的一種筆畫形狀,形似現代的“田”字,而筆則代表寫字的工具。宂筆的意思是用這種筆畫形狀寫字,表現出豪放瀟灑、洋洋灑灑的風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筆通常用來形容寫作風格生動活潑、奔放豪邁的人或作品。可以用于形容文學作品、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中的表現風格,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書法或繪畫技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文帝集》中,用來形容一位名叫王羲之的書法家的作品。王羲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以豪放瀟灑、洋洋灑灑的風格著稱,被譽為“宂筆之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筆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宂”是形聲字,表示“快速”的意思,“筆”是實義字,表示“寫字的工具”。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寫字風格豪放瀟灑、洋洋灑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宂筆洋洋灑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她的書法室宂筆風格,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
3. 這幅畫的宂筆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奔放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寧”字進行聯想來記憶宂字的形狀,因為宂字和寧字的形狀非常相似。同時,可以想象用這樣的筆畫形狀寫字會非常快速和豪放,以幫助記憶宂筆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學習他的寫字技巧和藝術風格。此外,也可以學習其他與宂筆類似的成語,如宓不齊、宓妃之禍等,來拓寬對于豪放瀟灑風格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字寫得宂筆洋洋灑灑,老師都夸他寫得好。
2. 初中生(14歲):這篇文章宂筆生動,讀起來很有趣。
3. 高中生(17歲):他的書法室宂筆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4. 大學生(20歲):這幅畫的宂筆線條流暢,展現了藝術家的個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