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刻
基本解釋
(1).一刻之半。古代以銅漏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半刻約當今七分十二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歷新法表》:“按《后漢·志》,春分日長,秋分日短,差過半刻。”
(2).表示短暫的時間。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但連‘還陽半刻’都知道,究竟還不失其‘聰明正直之謂神’。” 王安友 《協作》:“﹝他﹞站了半刻,就轉身向莊里走去。”
成語(Idiom):半刻(bàn kè)
發音(Pronunciation):bàn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時間極短暫,一剎那的時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半刻是一個時間單位詞語,表達的意思是非常短暫的時間,幾乎是一瞬間的時間。用來形容某個事物發生或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稍縱即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半刻常用于形容時間的短暫和轉瞬即逝,可以用來描述一些瞬間的情感或事件,或者形容某個事物在某個時間段內的極短暫存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半刻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一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千里之行的開始就是從自己的腳下開始的。而在這首詩中,半刻一詞用來形容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短暫而珍貴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半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笑容只在我眼前閃過了半刻,轉瞬即逝。
2. 那個美麗的瞬間只能在記憶中停留半刻。
3.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就過去了半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的方式記憶半刻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鐘表上,指針剛剛指向半刻的位置,時間非常短暫,轉瞬即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剎那、彈指之間等,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了一只蝴蝶,但它只在我眼前飛舞了半刻,就飛走了。
2. 初中生:我等了他很久,但他只停留在我面前半刻,就匆匆離去了。
3. 高中生: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就過去了半刻,我們要珍惜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