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
基本解釋
(1).進入山里。《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軾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游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別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杰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成語(Idiom):入山
發音(Pronunciation):rù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進入山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進入山林中,可能尋求庇護、隱蔽、修煉等目的。也可指拜訪名山大川,向名山大川學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修行、隱居、求學等與山有關的活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位名叫胡公的人,他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天,胡公進山修煉,得到了自由自在的感受,從此以后不再回到塵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決定入山修行,過上隱居的生活。
2. 小明最近入山尋找靈感,準備寫一本關于自然的書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入山”與進入山林的意象聯系起來,想象自己進入山林修行、尋求靈感等,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選擇入山修行的原因,以及他們在山林中的生活方式和哲學思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說,他小時候喜歡入山玩耍,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2. 初中生:我夢想著將來能入山修行,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
3. 高中生:我認為入山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可以讓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4. 大學生:有時候我會選擇入山,遠離塵囂,尋找內心的平靜與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