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露
基本解釋
公布;揭示;揭露。《三國志·蜀志·先主甘后傳》:“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下》:“今子發而揚之,使前人之奧祕布露顯明,則后之人而又何憚耶!” 許地山 《街頭巷尾之倫理》:“叔叔把他的侄兒怎么不孝順,得到錢自己花,有好東西自己吃的罪狀,都布露出來。”
成語(Idiom):布露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揭露真相,公開事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布露是由“布”和“露”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布指披露、揭發,露指顯露、公開。布露意為揭露真相,公開事實,使事情得以曝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布露一詞通常用于描述揭發、公開不為人所知的事實或真相。在新聞報道、社會公共事件中常常可以看到布露這個詞語的應用。同時,布露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揭發他人的不法行為或隱私,以維護社會公正與正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布露成語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起源,但它與古代的刑訊逼供方法有關。古代刑訊逼供時,常常使用布帛來包裹犯人,以達到逼供的目的。當犯人被解救或事情被揭發時,布就會被揭開,真相也就被公之于眾,因此形成了布露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布露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布”和動詞“露”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記者勇敢地布露了那個腐敗官員的丑事。
2. 他用事實布露了那個企業的欺詐行為。
3. 這個組織致力于揭露并布露那些不公正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布露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正在揭開一塊布,將事情的真相公之于眾的場景,或者想象自己是一個記者,勇敢地揭發真相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揭發、公開相關的成語,例如揭竿而起,揭秘,揭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勇敢布露欺凌行為,不要害怕。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班級組織了一次活動,目的是為了布露學校食堂的衛生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應該有責任感,勇敢地布露社會不公的現象,爭取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