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舌
矯舌(Jiǎo Shé)
發音(Pronunciation):jiǎo s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舌頭,避免說出不應該說的話,形容人言辭謹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矯舌是由“矯”和“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矯,意為糾正、修正;舌,指人的舌頭。矯舌的含義是指人能夠糾正自己的言辭,避免說出不應該說的話,表現出謹慎和克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矯舌一詞常用于形容人言辭謹慎、慎重,尤其是在言語場合中控制自己的言辭。例如,在重大會議上,領導人要矯舌,避免說出引起誤解或爭議的言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矯舌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故事中,齊國的大夫晏嬰因為說話不慎而得罪了國君,被國君處死。后來,晏嬰的弟弟晏平仲在各種場合都非常謹慎地控制自己的言辭,以免重蹈兄長的覆轍。因此,人們用“矯舌”來形容說話謹慎、慎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矯舌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矯”是動詞,“舌”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重要場合,領導人必須要矯舌,避免說出冒犯他人的話語。
2. 他是一個非常矯舌的人,從來不會說出傷人的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矯舌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人在說話時,舌頭像被繩子糾正一樣,保持謹慎和克制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成語“矯枉過正”,它意為糾正過分偏頗的行為或言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矯舌,不要說臟話。
初中生:面對爭議,我們應該矯舌,以理性的方式表達觀點。
高中生:領導人在外交場合要矯舌,避免引起國際紛爭。
大學生:作為一名公眾人物,我們應該矯舌,以言行一致樹立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