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俎
成語(Idiom):折俎(zhé zǔ)
發音(Pronunciation):zhé z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行事上犯錯誤或失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折俎的“折”是指折斷、折磨,俎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折俎原指祭祀時將牲畜的肉切成小塊。后來,折俎引申為行事上犯錯誤或失誤。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人們在行事中犯錯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折俎一般用于形容工作、學習或其他行事中的錯誤或失誤,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生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四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十四年,齊國宰相管仲在祭祀時將牲畜的肉切成了不合規格的小塊,被人發現后,人們就說他“折了俎”。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形容行事中的錯誤或失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折俎了,但他很快意識到并及時糾正了錯誤。
2. 這次考試他折俎了,答錯了很多題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折俎”與“犯錯誤”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祭祀時將牲畜的肉切成了不合規格的小塊,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折俎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錯誤或失誤相關的成語,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鑄劍為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考試中折俎了,答錯了好多題目。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折俎了,導致整個團隊失敗。
3. 高中生: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我折俎了,忘記了寫重要的部分。
4. 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我折俎了,給公司造成了一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