欬逆
成語(Idiom):欬逆
發音(Pronunciation):ké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上級或權威的抗拒和反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欬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欬”(ké)意為咳嗽,引申為抗拒;“逆”(nì)意為違背,引申為反抗。欬逆指的是對上級或權威的抗拒和反抗,不順從他人的意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欬逆常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對權威的反抗行為,表達不愿意屈服于他人的壓力和控制。可以用來形容尊重自己權益、堅持自我主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王莽傳》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王莽當時篡位稱帝,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百姓們生活艱難。有一天,王莽的太監見到一位老百姓站在街頭大聲咳嗽,他上前詢問原因。老百姓回答說:“我只是咳嗽一下,就算是對王莽的抗議。”太監非常憤怒,將老百姓抓到王莽面前,要求他向王莽請罪。老百姓卻堅持說:“我只是咳嗽一下,沒有任何惡意。”王莽想了一會兒,意識到老百姓并沒有直接對他進行侮辱,便放過了他,并將這個故事作為警示,告誡自己要警惕民眾的不滿情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欬逆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生一向欬逆,從不聽從老師的指導。
2. 在面對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應該勇敢地欬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欬逆”與“咳嗽”和“反抗”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咳嗽的人在反抗權威,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欬逆”相關的成語,如“不逆之志”、“逆來順受”等,以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老師的規定,所以我欬逆了他的要求。
2. 初中生:學校要求戴口罩,但有些同學欬逆了這個規定,沒有戴口罩上學。
3. 高中生:政府提出了新的政策,但很多學生對此欬逆,認為不公平。